文化
2018.05.21 15:07 臺北時間

【攝影人生之一】現代馬可波羅──《國家地理》攝影師麥可山下

身為第三代日裔美籍的麥可山下,專精亞洲題材,他說在亞洲拍照,讓他覺得最自在。我們在華山專訪的當天,巧遇一群從日本來台的學生。
身為第三代日裔美籍的麥可山下,專精亞洲題材,他說在亞洲拍照,讓他覺得最自在。我們在華山專訪的當天,巧遇一群從日本來台的學生。
要不是親眼看見,真有些難以置信:一個專精歷史和文化的平面攝影師,竟然在Instagram上擁有破百萬追隨者。《國家地理》雜誌的資深攝影師麥可山下(Michael Yamashita)的粉絲人數達140萬,「是全球前十大網紅攝影師之一。」
奠定他名聲的作品,是重現馬可波羅和鄭和的史詩之旅,追溯兩人的歷史足跡,這也是他最為華人世界熟知的系列。
無巧不巧,麥可山下的人生,似乎也呼應著這兩位令他深深著迷的探險家,他雖然定居在美國新澤西州郊區,但專精亞洲題材、工作滿檔的他,每年要耗上半年左右的時間在亞洲拍照,不停穿梭於東西之間,活脫就是現代版的馬可波羅。
「我在Instagram擁有的追蹤人數排名很前面,是全球攝影師前十大網紅之一,」專訪時,麥可山下主動對我們提起。
他心血來潮,當下把一張照片Po上在《國家地理》雜誌的IG帳戶,短短五分鐘,重新整理頁面,已有超過4萬人按讚。拜他之賜,我們第一次親眼目睹按讚數急速膨脹的奇觀,像變魔術一樣。
「叫妳的讀者追蹤我,他們可以看到很多關於亞洲的好照片。」我從善如流,立刻按下追蹤鍵。
麥可山下說,攝影師的運氣雖然很重要,但也要靠自己找來,每一次的日出和每一次的日落,都得做好拍攝的準備。他面對的這張照片,攝於緬甸,他在日初前已準備捕捉畫面,呈現馬可波羅遊記中提到的,緬甸有許多金碧輝煌的寶塔。
身為第三代日裔美籍,麥可山下說自己是兩種文化的產物,他目前定居在美國新澤西州的郊區,然而一年中有一半的時間待在亞洲拍照。「我在亞洲工作比世上任何地方都覺得更自在,」他說。
從西方到東方,再從東方回西方,他拍攝日程之緊湊,光聽就覺得腿軟。這回他來台灣參加自己的35年回顧展《麥可山下──35年東方之眼影像展》,只是許多站當中一個頓點而已。

行程表大爆滿

「我兩個多星期前離開國門,先去紐西蘭,然後直接從紐西蘭前往新加坡;從新加坡再去北京。」他連珠炮似吐出一大堆地名, 有點自嘲地說,原以為在北京可以下榻舒適的旅館,哪知客戶秘密安排了他直接去西藏(因為手機公司拍攝地點要保密),結果讓他在機場總共徘徊了30個小時。之後,他從成都坐了7小時車,抵達拍攝地點已近晚上10點,用過晚餐後,隔天黎明就開始工作。
在西藏拍了五天,最後一天飛來台灣,「明天(4月1日)我去北京和客戶開會,4月3日回家,7日去康乃狄克州做一場TED演說,8日再回家,9日飛往新加坡,在當地工作兩週,然而去北京,因為前面講到的手機要上市,之後再回家…接著,5月3日,我會飛去義大利,有另一個展覽開幕。」
他今年69歲。看著我目瞪口呆的表情,他不無得意,我不禁脫口而出,「你根本是現代馬可波羅啊!」聞言他笑開了。
在麥可山下的回顧展上,他親自為觀者導覽。他擅長歷史文化題材,重現馬可波羅與鄭和的史詩之旅,是他的成名作。
馬可波羅對麥可山下意義重大,在台北新光三越攝影展現場,麥可山下的導覽也從這位13世紀的探險家開始。
「我的35年回顧展從這裡開始,這或許是我為《國家地理》拍攝最知名的專題:馬可波羅,我們從威尼斯啟程,13世紀、1274年,馬可波羅就是從這裡啟程前往中國,展開史詩的旅程。」
馬可波羅是麥可山下2001年拍攝的,當年,《國家地理》雜誌推出這專題後,大為轟動。

《 馬可波羅 》 打響名號

「我們一共登了三期,超過80頁,這(在《國家地理》)是空前的。從那時起,我得到許多人的迴響,說你怎麼不做這個?有人寫信給我,我記得是我太太的兄弟,他寄給我一本有關鄭和的書,結果就成了我下個計劃。」
35年來,麥可山下足跡遍至地表六大洲,得過「美國國家新聞攝影協會(NPPA)」等多項攝影獎的肯定,他追隨馬可波羅和鄭和的史詩之旅,重現兩人的歷史足跡,則是他最知名的代表作。在他出版的10本攝影集中,紀實攝影圖冊《馬可波羅》和《鄭和》在全球銷售分別創下20多萬冊與10萬多冊的成績。
定居美國的麥可山下一年中有半數的時間待在亞洲拍照。他說自己是個說故事的人,用他的照片。
他告訴我們,當初是他主動向《國家地理》雜誌提議做這專題,我們好奇,他起心動念的原因何在?
「因為有人寫書質疑馬可波羅是否真的到過中國…我記得那本書是在1997還是1998年出版,大家的反應是,亞洲所有人都聽過馬可波羅,也相信他去到了中國,作者在胡說什麼;因此我讀了那本書,這讓我浮現一個大問號。」講起英國歷史學家Francis Wood的著作《馬可波羅真去了中國嗎?》(Did Marco Polo go to China?),麥可山下滿臉不以為然。
「這讓我想到,它會是一個很棒的題材,因為上回《國家地理》報導馬可波羅是在1926年,當時,我們稱他是有史以來最偉大的旅行家,如今卻有人提出質疑;那麼,何不追隨他的路徑,一勞永逸擺平爭議,看他到底有沒有去到中國。」
實際走了一遭後,麥可山下的結論再明顯不過,「他當然去了,這毫無疑問。」麥可山下依據馬可波羅的《東方見聞錄》規劃拍攝路線,「比如說,他提到放鷹狩獵,我們就得去找一個放鷹人;他談到波斯灣的黑皮膚民族,我也去找這群人。這本書精確度高得驚人,許多他描繪到的人事物我都還找得到。」
Francis Wood質疑馬可波羅實際上並未來到中國的一個主要論點,是他完全沒提到長城。
導覽中,麥可山下來到一張照片前,綠色草原的前景是一堵毫不起眼、低矮的牆垣。「這是漢代蓋的長城,時間大約是2000年前左右,環繞北京那一列高聳的長城,則是明朝建的,高度至少30公尺,非常壯觀,但是是建於500年前的明朝;也就是說,當馬可波羅13世紀經過此地時,他看見的是這道低矮的牆,而非明朝的長城,所以他又怎會提起這道平凡無奇的牆呢?」
更新時間|2023.09.12 20:27 臺北時間

支持鏡週刊

小心意大意義
小額贊助鏡週刊!

每月 $79 元全站看到飽
暢享無廣告閱讀體驗

延伸閱讀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