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2018.06.25 06:32 臺北時間

【靠吹牛起家的媒體帝國(上)】先用免費飲料和派對 吸引寫手免費寫稿

以雜誌起家的《Vice》,事業版圖不斷拓展,如今被視為數位媒體中的「獨角獸」。(網路截圖)
以雜誌起家的《Vice》,事業版圖不斷拓展,如今被視為數位媒體中的「獨角獸」。(網路截圖)
美國媒體公司Vice,在許多人眼中是趣味、新潮、領引時代尖端的數位新媒體。前景一片大好。
不過,過去25年來,它的共同創辦人史密斯(Shane Smith)對於Vice的打算一直是:想辦法吸引更多的金主投資,等時候到了撈夠了錢趕快脫手。
美國媒體界今年三月傳出了震撼的消息:Vice Media集團的共同創辦人蕭恩史密斯(Shane Smith)宣布離開執行的職位。
長久以來,史密斯的大鬍子和加拿大口音幾乎等於公司的註冊商標。他經常出現在公司宣傳照,以及Vice在世界各處走訪毒梟、游擊隊、獨裁者的紀錄片中。他一再在媒體面前宣告,總有一天Vice將會主宰全世界,召喚觀眾趕快加入Vice的年輕人媒體革命,不然就準備跟世界脫節!
《Vice》共同創辦人蕭恩史密斯赴北韓採訪時與北韓女軍官合影的照片。(網路截圖/Instagram)
史密斯的熱情召喚看來奏效。Vice從免費雜誌起家,發展至今成為有3000名員工的公司,事業遍及有線電視、十幾個網站、兩個在HBO的節目、旗下還擁有一家廣告公司、一座攝影棚、一個音樂品牌、以及在倫敦的一家酒吧。
根據CB Insight的評估,Vice是排名全美國第十名最有價值的私人公司,市值達57億美元。在2016年,史密斯向《華爾街日報》表示,到2020年之前,公司價值可能達到500億美元。
不過,如果照《紐約雜誌》最近的長篇調查報導,Vice這所謂的「比傻瓜理論」(greater fool theory,意思是總有出更高價的傻瓜排在後面等)終究還是走到了極限。過去幾個月來,外界已經開始悄悄討論Vice的前景。
《紐約雜誌》的報導,形容Vice是一家「靠吹牛起家」的公司。(網路截圖/New York Magazine)
今年四月,《華爾街日報》披露Vice的年度營收比原先預估少了一億美元。它的網站流量增加遲緩,而它的有線頻道Viceland也未如預期吸引年輕人重回電視懷抱。許多投資人開始懷疑,Vice真的值這麼多錢嗎?
或許這正因為如此,史密斯不能再寄望外頭的金主,現在得想辦法靠自己維持公司的營運。 他找來了原本A&E電視頻道主管南西杜布克(Nancy Dubuc)來接任執行長的位置,自己則轉任執行董事長,負責他所謂「自己最專長的事」:做內容和談合約。
少了金主的支援,Vice現在和其他媒體公司一樣,得要面對如何靠數位媒體賺錢的難題。史密斯在新任執行長的介紹詞中說:「我們(史密斯和杜布克)是現代版的『邦尼和克萊德』(美國史上著名的鴛鴦大盜),我們要把你們的錢通通拿走。」不過這個比喻在外界聽來可能帶著點黑色幽默,因為這對鴛鴦大盜最後下場淒慘。
在《紐約雜誌》的報導中,Vice的發展過程,許多時候是靠著吹牛膨風一路成長茁壯。
1994年,三個加拿大年輕人艾爾維(Suroosh Alvi)、麥金恩(Gavin McInnes)和史密斯利用政府福利方案,在蒙特婁創辦了免費雜誌。這份名叫《Vice》的雜誌風格幽默、嬉皮、突兀,吸引了一些厭倦主流文化的年輕讀者。艾爾維主管行政、麥金恩主持內容,而史密斯則負責銷售。
史密斯見人就說他們就要賺大錢,而麥金恩則稱他是「鬼扯蛋蕭恩」(Bullshitter Shane)。史密斯的銷售策略包括送幾本雜誌給一家邁阿密的唱片行和一家洛杉磯的滑板店,然後告訴廣告商說他們雜誌「行銷北美洲」。
他對外宣稱蒙特婁名叫薩文斯基(Richard Szalwinski)的媒體大亨也投資他們雜誌。薩文斯基當時並沒有投資,不過他顯然被他的能說善道給打動,因此事後跟Vice開了會、投了一點錢、並鼓勵他們去紐約發展。艾爾維自己也承認:「這些謊話會這麼成功,是因為後來連我們自己都相信了。」
到了1999年,Vice就拿了薩文斯基的錢搬到紐約西二十七街的辦公室,這幾位創辦人驚喜地發現自己的公司現在有了咖啡機、有25名員工、還有一個人資部門。
「鬼扯蛋蕭恩」史密斯繼續發揮他的本事,當一家加拿大媒體記者來做公司專訪時,Vice花錢雇了一個朋友假扮對Vice的節目很有興趣的MTV頻道主管。史密斯跟來訪的記者宣稱:「一年之後,大家都會知道Vice。兩年之後,我們就會首次公開募股(IPO)然後變有錢得要命。」
Vice並沒有馬上變有錢得要命。「達康泡沫」(dot-com bubble)讓他們陷入負債。不過他們從慘澹經營中也學到了小雜誌的求生之道。他們發現在紐約的布魯克林,只需要免費的飲料和派對,就可以讓許多名不見經傳的寫手幫他們寫稿。
「有一大堆人上門來,說:『我免費幫你寫你想登的東西。』」史密斯說:「我們這時候了解到我們已經發現了好東西。」
到了2002年,他們的英國分社成立,創刊酒會當天,門外排了大批人們想要應徵。
參考資料:New York Magazine , New York Times
更新時間|2023.09.12 20:27 臺北時間

支持鏡週刊

小心意大意義
小額贊助鏡週刊!

每月 $79 元全站看到飽
暢享無廣告閱讀體驗

延伸閱讀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