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專區娛樂

【影評】2018台灣國際酷兒影展 看見不乖的同志

2018台灣國際酷兒影展選映兩部以色列美國導演尤尼萊斯爾的作品,《柏林慾樂城 》獻給他長期居住的柏林。(酷兒影展提供)
2018台灣國際酷兒影展選映兩部以色列美國導演尤尼萊斯爾的作品,《柏林慾樂城 》獻給他長期居住的柏林。(酷兒影展提供)
龐克,基本上就是一種毀滅和破壞,一種完全不管別人(主流)怎麼想的概念。搖滾音樂史上最真正的龐克樂團,要不是出幾張專輯就解散,要不就是嗑藥死掉,或者是憂鬱到死掉,在青春的同一天爆炸。龐克是一種極度的浪漫理想,一種不在乎life的哲學,和一種與整個世界格格不入的叛逆。
龐克精神和同志/酷兒,理論上流著相同的血。酷兒本身,包括酷兒身體,天生就是反骨與失格。酷兒的憤怒,就是龐克的憤怒。然而在流行文化中,龐克的形象(刻板印象)總是粗野,粗暴,沒禮貌..... 和同志的纖細屬性,似乎很不一樣;在音樂的偏好上,同志/酷兒喜愛電音/Disco/KTV抒情歌/Diva...... 一種比較內斂的宣洩。同志文化中,只有扮裝妖姬比較具有龐克精神。酷兒與龐克都在反抗這個世界,但是好像從來沒有對話過。
這個讓人困惱的事實,在英國導演賈曼的電影中,得到了些許解脫。賈曼早期的幾部片:《酷兒狂歡城》《英倫末路》等作品,呈現了他的80年代,在保守環境中勇敢囂張的龐克酷兒。同志無法太龐克也是可以想像的。同志連出櫃都是一大步了;不大可能和龐克一樣,公然誇張地把憤怒叫囂出來,只能靠電音解放,或者等待一年一度的Pride.......

不乖的同志 《酷兒龐克幹文化》

然而,龐克酷兒一直都存在。以色列美國導演尤尼萊斯爾(Yony Leyser)才30出頭,卻對80年代的龐克酷兒非常感興趣,把這歷史研究拍成了紀錄片《酷兒龐克幹文化》(Queercore: How To Punk a Revolution )。這部片的中英文片名都非常有趣:英文片名把「龐克」變成了動詞,有一種不可言說的「動作意境」;而今年酷兒影展選用的中文片名,把我們用的粗話「幹」放進片名,也是另一種生動的「意境」。《酷兒龐克幹文化》紀錄的主題是80年代中期西方世界所興起的「酷兒核心」(queercore)運動。此運動的精神就是反抗,反抗的對象不僅是主流異性戀世界,也反抗墨守成規的同志社會;而他們反抗的工具,就是文化,音樂,行動,文字等等,運動的最終目的則是希望完成革命,改變世界....
這部片回顧了此激進憤怒的歷史。那時代還沒有網路,他們本著土法煉鋼的精神,自己辦雜誌,也就是寫些文章,寫寫詩,畫些圖,然後影印,手工切割裝訂,書頁邊緣還有粗糙的割痕,一本雜誌可能只copy一、兩 百份,然後到處分發。這類完全不甩主流的雜誌,內容必定生猛直接,什麼都敢講。他們也玩音樂,用噪音,工業,硬蕊龐克,實驗等具有顛覆性的音樂形式來呈現酷兒,他們玩出來的酷兒音樂,絕對不會是好唱的抒情歌。至於電影方面,帶著龐克精神的酷兒電影,可以回朔到實驗電影大師肯尼斯安格,日本的寺山修司,安迪華荷,直到本片中80年代的賈曼,美國靠片教父約翰華特斯,以及台灣影展常客布魯斯拉布魯斯(Bruce LaBruce)等等;這些作品形式大都大膽顛覆,題材包括的同性戀恐懼,性別認同,女性主義,愛滋,同化,性愛等等。

歡迎加入鏡週刊 會員專區

限時優惠每月$49
全站看到飽

5元可享單篇好文14天
無限瀏覽

已經是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