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2019.01.30 07:58 臺北時間

【語言S01E04】從語言看見愛情的模樣──我們的愛已到了盡頭

為什麼會用「到盡頭」來形容一段感情結束了呢?我們所說的話其實體現了我們的世界觀,生活中還有哪些有趣的隱喻呢?這集語言好好玩就要來跟大家說明。
為什麼會用「到盡頭」來形容一段感情結束了呢?我們所說的話其實體現了我們的世界觀,生活中還有哪些有趣的隱喻呢?這集語言好好玩就要來跟大家說明。
我們日常很少直接講出「時間就是金錢」這樣的話,反而是用大量和金錢相關的詞語來形容時間。「請你不要再浪費時間了,快去讀書」、「借我一點時間讓我宣傳這個產品」、「我的時間很寶貴,你賠不起」這些在日常生活中大量聽到的句子,雖然我們都沒有直接說到「時間是金錢」,但「浪費」、「借」、「寶貴」、「賠不起」這些詞彙,不正是和金錢相關的詞彙嗎?
上一集我們以台灣的菜市場名為例,介紹了語言、文化與社會的歷時性變遷。今天在開始之前,先來點播一首伍佰的「痛哭的人」:
我怎麼哭的如此狼狽 是否我對你還有些依戀 <br>已到了盡頭 無法再回頭 我不是全都想過

把抽象的變成具體的

這集「我們的愛已到了盡頭」並不是諮商室或是失戀診所,而是從我們對「愛情」的形容,來談談語言是如何反應出我們的思維。
我們的語言每天都在處理不同的事情。你可以描述一件具體的東西,例如:「我新買的鞋子是白色的」;但抽象的事物,我們也可以透過語言描述出來。像是剛剛伍佰的那首「痛哭的人」的那句「已到了盡頭 無法再回頭」,就是描述了抽象的「愛情」,即兩個人的愛情已經準備結束了。
抽象的事物要怎麼表達呢?其實最常聽到的,就是用「譬喻」,在這裡我們先統稱為「隱喻」。我們為了讓別人了解某件抽象的事物,就會找很具體的事物來比喻那個抽象的事物。
像是「媽媽的愛就像月亮一樣」,我們想要描述的是「媽媽的愛」;但因為這個概念太抽象了,所以我們就用「像」,來告訴大家這種愛就和「月亮」很像。但到底像在哪裡?是媽媽的愛也會發光?是媽媽的愛像月球一樣是衛星?「媽媽的愛」和「月亮」的相似性,就得靠聽話者來補足了。
所以如果今天這個「抽象事物」和「具體事物」差距的很遠,或是聽話者從來沒有聽過這個概念,像是「媽媽的愛像是豬排便當」,就會讓聽話者花上很多時間來思考──豬排便當和媽媽的愛,到底有什麼樣的關係?

你覺得愛情像什麼?每天講話都是「創作」

這種所謂的「譬喻」,大家在以前聯考、學測或指考時都一定有考過。在過去的這些文學分析課上,我們要判斷這個句子有沒有喻依、喻體;要知道它是明喻、暗喻等等。但這種分類系統其實對很多學生來說,可能太過於抽象或是繁複;另一方面,也讓學生喪失了對文學的興趣,以及文學本身的美感。
在這種教育的影響下,我們可能會以為要一定要學過文學分析,或是學過寫作課程才會使用隱喻。「創作」看起來離我們很遠;但,每個人都是創作者,就算你從來沒有學過這些像是隱喻、明喻之類的學術名詞,你仍然在不斷的使用這種我們稱為「Metaphor」的「隱喻」在「創作」。
如果你回想你一天當中講的話,可能很難想像一天到底花了多少時間使用隱喻。我們來做一個小小的實驗。現在,請你先想想,你覺得愛情「像」什麼?
你可能會說,愛情像是空氣,因為我們一直需要它,但可能會有時忽略了它的存在;也有人說過,愛情像是拔河,雙方就是拔河的兩方,一邊太用力也不行,一邊放手另一方也會重重的摔在地上。我們或許可以這樣「創造」出幾百個這樣的隱喻,但你可能會想得有點久、有點痛苦。

愛情,為什麼是旅途?

那現在,我們來聽聽一個迷惘的人對於他的感情關係的看法:
我們已經交往了五年,但這條路上跌跌撞撞的、好像走得很不順。他想走的未來和我的很不一樣,別人都勸我們快點分道揚鑣,對彼此都好;但我總是想,都一起走過了那麼長的時間,叫我們回頭也覺得可惜。看著天上的明月似明鏡般皎潔,我們前途卻看似茫茫無期,不知道該如何往下走。我想,我們的關係可能到了盡頭了。
如果再請你找找它用了哪些「隱喻」,你想到的是什麼呢?「天上的明月似明鏡般皎潔」是一個,用明鏡比喻月亮。你還有想到其他的嗎?
實際上,這段描述,大量的使用一個隱喻,就是所謂的「愛情是旅途(LOVE IS A JOURNEY)」。說話者表面上沒有去特別想到這個隱喻,但他的用詞上大量的使用了這樣的描述:
「這條路上跌跌撞撞、好像走得很不順」是一個,我們把兩人愛情經歷過的事件,比喻成一條跌跌撞撞的路;「我們快點分道揚鑣」是一個,兩位愛情者被比喻成旅程上不同的旅客,在一起時是一起旅行,分手則是分道揚鑣;「都一起走過了那麼長的時間」是一個,相愛的時間就像是一起旅行過的時間;「前途卻看似茫茫無期,不知道該如何往下走。我想,我們的關係可能到了盡頭了。」這也是一個,就像伍佰的「痛哭的人」一樣,把即將結束的關係視為走到了旅程的盡頭。
有趣的是,當我們逼大家上作文課、讓各位去刻意創作一些「愛情像什麼」的句子時,你可能會很痛苦、要逼自己想出一大堆事物的關聯性。而剛剛所謂的「愛情是旅途」很少會是第一時間想到的對應。但從剛剛的例子當中,會發現,我們其實一直在無意識、自然而然地產生出這些隱喻、文學般的句子。

沒有了隱喻,可能很難說話?

著名的語言學與心理學大師George Lakoff和Mark Johnson,在和學生討論他們的感情生活的時候,突然發現到,明明這些學生就是在談論「愛情」,卻大量的使用像是「我們的愛走到了盡頭」、「分道揚鑣」等等的句子。這使他們開始產生好奇,最後寫出了一本影響甚深的書《Metaphor We Live By》(我們賴以生存的譬喻)。在書中,他們舉出了許多著名的例子,證明我們日常的生活和語言,是離不開這些隱喻的。
這些隱喻的產生,都是因為我們的認知所形成的概念。
很多的流行音樂歌詞都可以作為證明。陳奕迅的「想哭」唱了:「我想哭怎麼哭完成愛情旅途/談天說地是最理想的出路」,是「愛情即旅途」的隱喻;梁靜茹的「分手快樂」,「分手快樂/請妳快樂/揮別錯的才能和對的相逢/離開舊愛/像坐慢車/看透徹了心就會是晴朗的」,更精確的把和前情人分手的過程比喻成「坐慢車」。

別「浪費」我的時間?因為時間是金錢 很貴阿!

除了「愛情是旅途」之外,還有很多很精采的隱喻。例如,我們都知道「時間是金錢(TIME IS MONEY)」這個隱喻,不過我們日常很少直接講出「時間就是金錢」這樣的話,反而是用大量和金錢相關的詞語來形容時間。「請你不要再浪費時間了,快去讀書」、「借我一點時間讓我宣傳這個產品」、「我的時間很寶貴,你賠不起」。
這些在日常生活中大量聽到的句子,雖然我們都沒有直接說到「時間是金錢」,但「浪費」、「借」、「寶貴」、「賠不起」這些詞彙,不正是和金錢相關的詞彙嗎?就像「愛情是旅程」一樣,我們之所以會營造出「時間是金錢」這樣的隱喻,就是因為時間太過於抽象,所以我們得找一個比較不抽象的概念去實體化時間,讓溝通、理解更加的方便。
這種將「時間」比喻為「金錢」的情況,是和我們的「認知」有關係的。並不是只要找一個具體的東西去比喻就可以了。像我們之前舉的「媽媽的愛像是豬排便當」,就是一個例子。「媽媽的愛」很抽象,「豬排便當」很具體,但兩個放在一起時我們卻難以理解,就是因為我們找不太到它的共通性。
所以,「愛情是旅程」、「時間是金錢」這些隱喻,是因為我們在認知上找得到他們的共通性,所以大家才能夠理解這些句子。例如,我們認為「時間」和「金錢」都一樣的寶貴,所以才會將它們放在一起來比較。
當然它們有很多的不同,像是川普倒閉了好幾次都能東山再起、錢沒了可以再賺;但是時間不一樣,在我們現在的世界中,時間是單線前進的,過去的就無法再回來了。錢可以交易,但是時間不能交易。錢可以存起來,時間不能存起來。但我們會自動忽略了這些差異,只關注它們之間更為強烈的共通性。

不同國家的人 使用的隱喻也不同

但這也提醒了我們,這些隱喻會因為我們的認知不同而改變的。大家不知道有沒有看過一部電影叫作《鐘點戰》(In Time),電影中的世界觀和我們的世界不同。這部電影非常的有趣,如果沒看過的話挺值得一看的。在電影的世界中,金錢不再是貨幣單位,而是改用「時間」作為貨幣單位。時間可以賺、可以搶、可以偷,時間是生命的單位,時間會通貨膨脹等等。在這樣的世界當中,我們就可以想像,「時間是金錢」的隱喻可能不再會出現,反而「金錢」會是一個比較抽象的概念。又或者,「時間是金錢」這樣的觀念,在一些沒有使用金錢貨幣系統的原始部落就無法對應;「愛情是旅程」這樣的隱喻,對於一個從來沒有出去玩過的人,可能無法想像。
所以,我們的社會、文化、經濟、過去的經驗等等太多的因素,都會影響到我們的認知,進而影響到我們的語言使用上面。再回到剛剛「媽媽的愛像是豬排便當」的例子上。這個例子基本上是無法理解的,但如果今天說話的人熱愛豬排便當、每天都會吃上一個,那我們或許就能理解他到底怎麼理解「媽媽的愛」了。

誰開始讓時間變貴?原來跟工業革命有關係

這種像是「時間是金錢」的隱喻,就是反映了我們對於「時間」的態度。雖然以前孔子就曾說過「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來將時間比喻成流水、一去不復返,但時間如此有系統性、開始被大量視為一種如此寶貴的事物,據研究應該是起於工業革命。
工業革命的時候,工業的進步使得製作的時間大量減少,這些減少下來的時間,當然可以折換成賺到的金錢,這樣的概念才慢慢成形。在這個時代之前,「時間」和「金錢」是很少被比喻在一起的。我們如果觀察中國以前的典籍也會發現,這種用時間相關的詞語來比擬為金錢,大概是在西方工業技術、知識流傳進來時才出現的。
我們的語言使用,會因為那個時代對於事物的認知不同,而有所改變。我們只要研究不同年代的語言使用,或是同年代但不同地區的隱喻,就可以知道大家對於某項事物的看法是什麼了。

講出歧視女性的話,真的不是故意的嗎?

所以千萬不要小看語言的使用。我們今天講出來的所有句子,其實都隱藏著我們對於事物的看法和認知。有時候我們會在電視上看到有人「失言」,當然撇開發音的口誤不談,這些「失言」其實或多或少,都反應了說話者對於某件事情的看法,並不能完全都用「無心之過」來推卸責任。
我們如果認為「女性是商品」這樣的概念是錯誤的,除了在教育上應該要有正確的教導之外,在語言上面,像是「要好好打扮自己才能抬高身價」、「女生三十歲就不值錢了」之類的話,就得避免使用,才能真正的杜絕這種概念。

語言比你想的更複雜

語言不只是用來溝通的工具而已,它更反應了我們對於世界的看法、對事物的認知。今天這集「我們的愛已到了盡頭」,簡單的從「隱喻」的其中一種切入「隱喻」是與認知的關聯,還有許多有趣的隱喻議題,我們未來會再深入介紹。
人生短短幾個秋~下一集「說LKK的人才是LKK」,要談的是語言的誕生和死亡、語言的流行與衰退,並向大家介紹許多新興詞彙吧。各位下週再見!
語言好好玩

聽「鏡文化 為你朗讀」聲音頻道

  • 用iPhone訂閱:goo.gl/WQVkRS
  • 若為Android系統使用者,可下載Google Podcasts或其他聆聽Podcast的軟體,並搜尋「鏡文化 為你朗讀 / Mirror Culture」

🕺還不知道什麼是Podcast?

Podcast(播客)是一個可以用手機訂閱的聲音頻道。訂閱「鏡文化為你朗讀」後,只要有新節目,手機就會自動幫你下載。讓我們的聲音,陪你度過各個你通勤、跑步、洗碗的零碎時間。網頁版的用戶,也可以鏡週刊文化版官網,看到我們最新的節目。

💗 給我們5顆星的評價跟愛的鼓勵:goo.gl/yzh6Vk

更新時間|2023.09.12 20:29 臺北時間

支持鏡週刊

小心意大意義
小額贊助鏡週刊!

每月 $49 元全站看到飽
暢享無廣告閱讀體驗

延伸閱讀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