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3.30 06:26 臺北時間

杜克大學最新研究:視網膜血管變化 透露阿茲海默症徵兆

杜克大學最新研究:視網膜血管變化 透露阿茲海默症徵兆
最近,來自美國杜克大學眼科中心的研究人員證實了非侵入性成像技術是如何快速檢測到人視網膜的變化,從而可以反映受試者是否患有阿茲海默病(AD)及其病情的發展情況。該技術被稱為光學相干斷層掃描血管造影(OCTA),可檢測眼後部微小血管的變化或惡化情況,研究人員正在研究視網膜與阿茲海默病之間的聯繫。
最近,來自美國杜克大學眼科中心的研究人員證實了非侵入性成像技術是如何快速檢測到人視網膜的變化,從而可以反映受試者是否患有阿茲海默病(AD)及其病情的發展情況。該技術被稱為光學相干斷層掃描血管造影(OCTA),可檢測眼後部微小血管的變化或惡化情況,研究人員正在研究視網膜與阿茲海默病之間的聯繫。這一突破性發現刊登於近期的《American Academy of Ophthalmology》雜誌。
 
該項研究由杜克大學眼科學教授Sharon Fekrat領導,其團隊聲稱這是迄今為止規模最大的光學相干斷層掃描血管造影(OCTA)研究,他們發現與健康相比,阿茲海默病患者和患有輕度認知障礙(MCI)人的視網膜血管存在不同且具有特異性的改變。Fekrat教授表示「早期診斷阿茲海默病困擾著世界各地的神經內科醫生。以目前腦部掃描或腰椎穿刺(脊髓穿刺)技術,很難篩查到患有早期阿茲海默病或輕度認知障礙的患者,而這些疾病伴隨的視網膜中血管密度的變化或可反映大腦中微小血管的變化,進而對早期阿茲海默病或輕度認知障礙具有早期診斷意義」。
阿茲海默病(AD)目前在美國範圍內就影響多達550萬人,是最常見的癡呆亞型,是一種起病隱匿的進行性發展的神經系統退行性疾病。臨床上以記憶障礙、失語、失用、失認、視空間技能損害、執行功能障礙以及人格和行為改變等全面性癡呆表現為特徵,病因迄今未明。65歲以前發病者,稱早老性癡呆;65歲以後發病者稱老年性癡呆,而輕度認知障礙(MCI)被認為是正常衰老和癡呆之間的過渡階段,並且估計有32%的MCI患者在5年的隨訪中進展為阿茲海默症。
 
圖|對正常人(A)、輕度認知障礙(B)和 AD 患者(C)進行的 3×3mm OCTA 掃描(來源:Retinal Microvascular and Neurodegenerative Changes in Alzheimer's Disease and 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 Compared with Control Participants)
目前針對阿茲海默症和輕度認知障礙的早期診斷方法很多做到對數百萬人進行完整篩查工作。早期診斷使用的腦部掃描費用昂貴,脊柱穿刺更是一種侵入性診斷手段,且其可能帶來一些風險,因此,大部分也不接受這些常用的篩選診斷方式。綜上,大量有風險患者對更快、更容易實現的、侵入性更小的診斷技術對存在巨大需求。同時,早期診斷將有助於研究人員研究現有和開發中的藥物在疾病過程中早期使用的效果。
由於視網膜實際上是大腦的延伸,研究人員認為視網膜的血管惡化程度可能會反映阿茲海默病患者大腦血管的惡化情況。因此這可能為阿茲海默症患者提供了更容易進行的診斷的手段。
杜克眼科醫生Dilraj S. Grewal博士表示,「他們已明確阿茲海默病患者大腦中的小血管中發生了病理性改變,由於視網膜是大腦的延伸,因此他們想研究是否可以通過新的視網膜檢測技術檢測這些變化微妙的小血管改變,而且這種技術侵入性較小,易於實現,更有利於對阿茲海默症診斷明確患者及疑似罹患患者進行篩選檢測工作。
 
圖|對正常人(A)、輕度認知障礙(B)和AD患者(C)進行的6×6mm OCTA掃描(來源:Retinal Microvascular and Neurodegenerative Changes in Alzheimer's Disease and 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 Compared with Control Participants)
在他們的研究中,該團隊利用光學相干斷層掃描血管造影(OCTA)掃描了39名阿茲海默病患者、37名MCI患者和133名健康對照參與者的眼睛。OCTA可以對在MRI或腦血管造影掃描中看不到的微小毛細血管的變化進行成像。更為重要的是,該研究調整了年齡和性別及其入選標準,排除了其他如糖尿病,未控制的高血壓,青光眼,年齡相關性黃斑變性和其他眼部疾病等潛在的混雜因素。
OCTA掃描結果顯示,與健康對照組和MCI組相比,患有阿茲海默病的患者存在微小的視網膜血管損傷-表面毛細血管叢血管密度(VD)和灌注密度(PD)降低,而視網膜的黃斑神經節細胞-內叢狀(GC-IPL)層在阿茲海默症患者中也比對照組要薄得多。
Fekrat教授指出,「他們正在採用相對較新的非侵入性技術測量在常規眼科檢查中無法看到的血管,只需幾分鐘即可在視網膜內拍攝高解析度的血管圖像。視網膜中血管密度的變化可能反映了大腦中微小血管的變化,這些變化有助於醫生在患者出現認知障礙前對其進行明確診斷」。
 
圖|對正常人(A)、輕度認知障礙(B)和AD患者(C)進行左眼黃斑的代表性OCT圖像的神經節細胞分析(來源:Retinal Microvascular and Neurodegenerative Changes in Alzheimer's Disease and 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 Compared with Control Participants)
血管密度的差異性改變表明表面毛細血管叢血管密度(VD)和灌注密度(PD)可能是阿茲海默症的影像學生物標誌物,其可用于篩查阿茲海默症患者,並且可能能夠區分輕度認知障礙和阿茲海默症。該項研究的資料也證實了先前較小的OCTA研究報告中提到的阿茲海默病患者眼存在SCP血管密度下降的事實,此外還證實了先前使用眼底照片評估視網膜脈管系統的研究。
Fekrat教授表示,「他們的工作目前仍需繼續深入沒有完成。如果他們能夠在患者認知發生任何變化之前檢測到視網膜中的血管變化,那將會徹底改變當前阿茲海默症的診斷水準」。
更新時間|2023.09.12 20:29 臺北時間

支持鏡週刊

小心意大意義
小額贊助鏡週刊!

每月 $49 元全站看到飽
暢享無廣告閱讀體驗

延伸閱讀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