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2019.10.01 08:30 臺北時間

【王道還科普專欄】人是鐵,飯是鋼

【王道還科普專欄】人是鐵,飯是鋼
「吃人」在任何社會都是禁忌。這一禁忌甚至影響我們對其他動物的理解。例如2004年初,學者在阿拉斯加、加拿大北部的波福海海岸附近發現三起北極熊獵食同類的事件。

王道還科普專欄〈人是鐵,飯是鋼〉全文朗讀

1981年6月11日,32歲的日本留學生佐川一政在巴黎寓所開槍射殺了德文家教芮妮。芮妮是佐川的同學,也是留學生,懂三國語文,當時只有25歲。
最令人髮指的是,佐川不僅強暴了屍體,還逐步支解屍體,並與「人魔」萊克特醫師(Dr. Hannibal Lecter)一樣,切了肉吃將起來。第二天午夜,佐川將屍塊裝入手提箱,想到公園丟入池塘。到了公園,他沈重的手提箱、蹣跚的步伐引起了旁人側目,於是將手提箱隨手拋棄,倉皇離去。
佐川回家後,繼續細細品嚐保留在冰箱中的肉塊,直到警察找上門。警察從冰箱起出罪證,佐川毫不保留,招認了一切。不過,他也告訴警察他有心理病,而且病史很長。1983年,法官以心神喪失的理由裁決他不應受審,但將他送精神病院治療,沒有期限。精神病院的三位醫師都認為他不可能痊癒,意思就是他走不了了。
佐川自由後,繼續寫作
然而佐川家境非常富裕,1984年他父親設法將他轉往日本東京治療。東京的精神病院院長相信佐川理智清明,應該受審。但是,14個月後他出院了,揚長而去,自由人一個。從此佐川一政成了名人、作家。
原來日本作家唐十郎早就與繫獄巴黎的佐川通信。1982年,唐十郎把信件整理出來發表,大賣32萬冊,並得到芥川賞。1983年,佐川現身說法,以小說《霧之中》將殺害芮妮的過程繪影繪形地說了一遍,再度轟動,暢銷20萬冊以上,為他贏得日本吃人魔教父的名號。
佐川自由後,繼續寫作,接受各種媒體訪問,還在幾部色情電影中露面。不過,他對自己的處境,心頭雪亮。他說他是媒體賴以維生的「食物」,而大眾對他感興趣,只因為他犯的罪行——吃人——有致命的吸引力。這正是以「人魔」為主角的電影、電視影集的賣點。佐川的睿見,即使不算理智清明的證據,也印證了天才與瘋子並沒有明顯分野的傳統智慧。
「人吃人」是非常獨特的罪行
「人吃人」是一種非常獨特的罪行,在我們心中激發的情緒,甚至比謀殺還要強烈、複雜。古龍在《絕代雙驕》中,就生動地描繪過一種。話說李大嘴是位文武雙全的才子,平日看來十分和氣,卻名列「十大惡人」,因為他吃人——老婆女兒都吃。
直到臨死,李大嘴才透露:自己本來只是好吃加好奇,想嚐嚐人肉的滋味,哪知嚐過之後覺得不過如此,頗為失望。可就在那個當兒,
忽然被個人撞見了,這人本是我的對頭,武功比我還高些。但他瞧見我吃人,立刻就嚇得面色如土,掉頭就走。以後見到我,也立刻落荒而逃,連架都不敢和我打了。
原來「吃人的人總是令人害怕的」,從此李大嘴便樂得以吃人嚇唬人。用不著說,他低估了「吃人」引起的複雜情緒。
近年來波福海南部海冰退縮、無冰季節拉長
事實上,「吃人」在任何社會都是禁忌。這一禁忌甚至影響我們對其他動物的理解。例如2004年初,學者在阿拉斯加、加拿大北部的波福海海岸附近發現三起北極熊獵食同類的事件。第一、二件都是成年雄性獵食帶著熊仔的成年雌性,第三件則是成年雄性獵食一隻一歲的熊仔。現場跡象都顯示雄性的行動是「獵食」,而且屍體都遭到啃食。
研究人員對這三起事件非常重視,因為他們團隊中的資深人員,分別在阿拉斯加北部濱海地區調查過24年、加拿大西北領地34年,從未碰過類似事件。他們推測,近年來波福海南部海冰退縮、無冰季節拉長,當地北極熊獵殺海豹的機會因而下降。饑火中燒的雄性轉而利用體型優勢獵殺雌性與熊仔——成年雄性的體型是成年雌性的兩倍。
然而這篇報告在2006年發表後,媒體報導的焦點都在暗示甚至明示:全球暖化驅使北極熊獵食同類——是極「不正常的」的行為。否定全球暖化的團體因而「撿到槍」,他們指出:熊的幾個物種都有「同類相食」的事例,自19世紀就有人報導過。因此媒體的煽情放送全出自暖化派混淆視聽的技倆。
全球暖化改變了北極熊的覓食環境
值得深思的是,就北極熊的「同類相食」而言,反暖化派的確有理,媒體的報導的確煽情。問題出在英文用來指稱「同類相食」的單字是cannibalism:人相食是cannibalism,雄性北極熊獵食雌性北極熊也是cannibalism。我們對於人吃人的強烈反感很容易通過cannibalism這個單字轉移到動物事例上。因此我們聽說北極熊會拿出全副獵殺本領對付自己的同類,不忍、震驚、嫌惡之情油然而生、兼而有之。把它視為「不正常的」行為,反而好受一些——這是我們慣用的合理化策略。
其實在動物界,把同類當食物是普遍的生存策略。不過,相對而言,哺乳類的同類相食事例真是不多。因為哺乳類的子女數量不多,而親職又比較發達。例如雌性北極熊帶著熊仔生活,總是避開成年雄性出沒之處。因此,過去很少發現北極熊獵食同類,並不是北極熊有獵食同類的禁忌。全球暖化改變了北極熊的覓食環境,牠們因而改變獵食的策略與對象,是「正常的」反應。
人類有能力不將同類視為食物
我們對於「人吃人」的複雜情緒,今年4月發表的一篇論文表現得更清楚。那是一個法國團隊對法國東南部一個尼安德塔人遺址的研究報告。研究人員發現了120塊尼安德塔人遺骨,來自六個人:兩名成人,兩名青少年,兩名兒童(10 歲以下)。他們生活在最後一個間冰期中,距今12.8萬到11.4萬年前。那些人骨上有明確的切割、敲打痕跡,都不是肉食動物留下的;其他動物的遺骨也有同樣的痕跡。骨骼之間並未保持生前的解剖學關係,表示死者身體已完全支解。此外,那些遺骨集中在一處,因此可能是同一事件的產物。
總之,法國學者判斷那些尼安德塔人遺骨是一個「人吃人」事件的殘羹。接著研究人員刻意強調,
這不是尼安德塔人獨有的行為。從舊石器時代早期到銅器時代以降的遺址,許多不同的人類都會「人吃人」。這個遺址的「人吃人」事件並不是獸性或「次人類」的標誌。我們綜合各種證據,判斷這一事件出自救急動機:急遽而激烈的環境變遷造成饑荒、導致悲劇。
人為萬物之靈,有能力不將同類視為食物,還能對同類做更細緻的分類,序定人倫,發展儒家的親親尊尊之義。只不過凡夫俗子畢竟是血肉之軀,一旦饑腸轆轆,「靈」也不靈。
王道還(王道還提供)
作者小傳─王道還
台北市出生,從小喜歡閱讀,但是從未想過寫作,因為小學五年級投稿國語日報兩次皆遭退稿。大學三年級起意外接到翻譯稿約,以後寫作亦以翻譯為起點(意思是抄襲)。在思想上,對於「思考」產生全新的認識,是在高二暑假讀了《西洋哲學史話》(台北:協志工業出版)、《相對論入門》(香港:今日世界出版社)兩本書。從高一起就對演化生物學發生興趣,後來以生物人類學為專業可能並非偶然,可是對科學史、科學哲學的興趣從未間斷。
按讚加入《鏡文化》臉書粉絲專頁,關注最新貼文動態!
更新時間|2023.09.12 20:31 臺北時間

支持鏡週刊

小心意大意義
小額贊助鏡週刊!

每月 $49 元全站看到飽
暢享無廣告閱讀體驗

延伸閱讀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