鏡相人間

資料顯示狀態

  • 一次無限滾動應顯示 12
  • 目前取得的資料共 24
  • 目前顯示的資料共 12
  • 取得的資料不足以顯示,需另外發request
  • 最終應顯示 12
--

發request狀態

  • 目前已發request 1
  • 最終應發request 62
--

loading狀態

  • 正在發request中:
  • 仍有資料未被取得,開啟無限滾動功能
【台灣老書店全紀錄4】種地瓜、賣國考書與誦經本尋出路 地方對文化幣政策最有感
人物
【台灣老書店全紀錄4】種地瓜、賣國考書與誦經本尋出路 地方對文化幣政策最有感
然而,並不是所有傳統書局都坐以待斃。1990年在屏東火車站開業的大學書城,是這波約訪中,唯一差點因忙不過來而拒訪的店家。「大學開學,我們真的很忙,進、出貨都來不及,實在沒時間哪。」今年58歲的王銀祿是屏東麟洛人,身材瘦小,無法像父兄一樣做工,退伍後,經親戚介紹至桃園中壢諾貝爾圖書城工作,從庫存管理一路做到負責桃竹苗業務,逐漸摸索出心得,決定回鄉開自己的店,百坪的書店空間,賣得嚇嚇叫。
【鏡相人間】留住一切親愛的 全台11家老書店人情時代全紀錄
人物
【鏡相人間】留住一切親愛的 全台11家老書店人情時代全紀錄
去年夏天,作家吳明益展開全台獨立書店新書巡迴活動,行程走到嘉義民雄工業區一家傳統書局,他有感而發:「對一個9歲的孩子來說,他不會喝咖啡,不會覺得是枝裕和的海報有質感,但他會走進地方書店,不需要每一家書店都是文青書店…我小時候就是在這樣子的書店看倪匡長大。」
【台灣老書店全紀錄1】3天營業額抵1個月營收 鳳山44年老書店不捨仍要熄燈
人物
【台灣老書店全紀錄1】3天營業額抵1個月營收 鳳山44年老書店不捨仍要熄燈
去年夏天,作家吳明益展開全台獨立書店新書巡迴活動,行程走到嘉義民雄工業區一家傳統書局,他有感而發:「對一個9歲的孩子來說,他不會喝咖啡,不會覺得是枝裕和的海報有質感,但他會走進地方書店,不需要每一家書店都是文青書店…我小時候就是在這樣子的書店看倪匡長大。」
【台灣老書店全紀錄2】李登輝同學二二八受挫回鄉開書店  偷賣「為匪宣傳書刊」與警總諜對諜
人物
【台灣老書店全紀錄2】李登輝同學二二八受挫回鄉開書店  偷賣「為匪宣傳書刊」與警總諜對諜
傳統書店多為家庭經營,隨產業、人潮聚散,也見證不同的時代。今年邁入70週年的南方書店,位在彰化火車站側,古色古香的招牌貌似古董藝廊,推門進去,原來是一間一家四口經營、超級歡樂的地方書店。「我們家的書店,每個時期的型態都不一樣。」第三代經營者陳筑閔說道,弟弟陳峻昕在旁搭腔:「我們知道的南方書店,可能跟爸媽那代,甚至在地人知道的南方書店也不一樣。」
【台灣老書店全紀錄3】《少年快報》、酒井法子海報創銷售奇蹟 地方書店也愛東野圭吾、白先勇
人物
【台灣老書店全紀錄3】《少年快報》、酒井法子海報創銷售奇蹟 地方書店也愛東野圭吾、白先勇
明星海報曾是傳統書店的熱銷商品。宜蘭國民書局老闆娘陳碧蘭說,她每週上台北後火車站補海報,一補就是50、100張,「賣最好的是酒井法子,現在還有一張,幫我們顧櫃檯。」嘉義仁偉書局的暢銷海報第1名則是小虎隊,小時候最愛乖乖虎蘇有朋的羅怡芬說,明星護貝卡、明星海報在民雄至今仍有銷路,主要是國小升國中的女生,會買喜歡的韓國男女團或中國男團商品,「但現在他們誰是誰,我認不出來了。」
【台灣老書店全紀錄5】「有一天鐵門沒開,就是我不在了」 快要完蛋的書店 老闆與客人情義不散
人物
【台灣老書店全紀錄5】「有一天鐵門沒開,就是我不在了」 快要完蛋的書店 老闆與客人情義不散
如今還亮燈的傳統書店,談到結束營業,多半已不是悲情,而是留守的心意。
【我的光電夢1】他在光電板下種玉米 自嘲:「像是在辦家家酒」
人物
【我的光電夢1】他在光電板下種玉米 自嘲:「像是在辦家家酒」
一塊田又種菜、又發電,可為農地帶來新收入,這原本是農電共生的願景,然而部分業者為了蓋光電,改種高溫菇種、蕨類等不需光照的低經濟價值作物,或任良田荒蕪,讓光電一度成為滅農代名詞。
【鏡相人間】我的光電夢 農電共生的重生之路
人物
【鏡相人間】我的光電夢 農電共生的重生之路
一塊田又種菜、又發電,可為農地帶來新收入,這原本是農電共生的願景,然而部分業者為了蓋光電,改種高溫菇種、蕨類等不需光照的低經濟價值作物,或任良田荒蕪,讓光電一度成為滅農代名詞。
【我的光電夢2】農民不反光電 是反對假光電
人物
【我的光電夢2】農民不反光電 是反對假光電
我們走訪中南部農村,經歷農電起落,儘管政府已宣誓加嚴審查,農民仍普遍不信任光電業者。「業者說要跟農民共好,卻只會強調上面(光電)收益多好、獲利率多好,沒在管作物,堅持太陽能板要蓋南北向,把日照都搶走。」一位有機農直言。
【我的光電夢3】他在光電案場種香莢蘭 計畫打入歐洲市場
人物
【我的光電夢3】他在光電案場種香莢蘭 計畫打入歐洲市場
農民與光電商的資訊不對等,也是一大問題。光電蓋好後,需要有饋線將發出來的電接至變電所,每條饋線可承接的容量有限,業者能向台電申請的額度亦有限制。有些光電業者以多個人頭申請占滿饋線額度,再以高價轉賣,或以此要求想做光電的農民必須與自家公司合作蓋案場、才能拿到饋線容量。
【我的光電夢4】他的香莢蘭成功外銷日本 農作物收入有機會達光電3倍以上
人物
【我的光電夢4】他的香莢蘭成功外銷日本 農作物收入有機會達光電3倍以上
在桃園新屋栽種香莢蘭的曾添福,同樣把光電板下的香莢蘭種到成功外銷。今年五十九歲的曾添福,原本是晶圓廠工程師,六年前退休後,因妻子對烘焙有興趣,上了桃園改良場的香莢蘭技轉課程,恰好家裡有地,便嘗試種植。彼時香莢蘭栽培剛起步,種苗尚未發展完全,從栽種到收穫需經四年時間。四年後收成,他卻捧著果莢一陣茫然,「我問太太是要拿去加工?還是賣給誰?我不知道怎麼賣,對我們農民來講,這才是最大的挑戰。」
【我的光電夢5】他積極遊說開放小型農電示範場 希望由農民參與投資經營
人物
【我的光電夢5】他積極遊說開放小型農電示範場 希望由農民參與投資經營
截至2022年,日本有超過3千處結合農業經營的光電案場,總面積約872公頃,其中9成的案場面積不到1公頃。為了讓小農更方便借錢蓋光電,政府也有提供特定銀行擔保,鼓勵以合作社形式集資經營。「日本、德國規劃得非常嚴,光電商無論是要結合農業、還是要獲得地方支持,都必須把利益拿出來共享,不太可能簡單投資然後賺很飽。光電賺很多是一件事,賺到錢以後成果怎樣透過制度跟人治,確保合理開發,是台灣現在最缺的東西。」陳郁屏建議,政府接下來應透過示範案例,嘗試由農民參與、光電商配合的合作模式,搭配試驗種植不同作物,才有機會找出適合台灣的農電共生模式。
loading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