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2017.09.02 06:37 臺北時間

【它聰明你傻瓜】一邊掃地一邊蒐集資訊 iRobot吸塵器掀隱私疑慮

iRobot掃地機器人暢銷,就連家中寵物也愛不釋手。(東方IC)
iRobot掃地機器人暢銷,就連家中寵物也愛不釋手。(東方IC)
2002年上市的iRobot掃地機器人,一推出就造成轟動,至今各大家電賣場裡仍隨時可見小朋友和人群圍繞著平台上的黑色圓盒子行注目禮,欣賞機器人掃地秀。
iRobot掃地機器人大賣初期,「物聯網」還只是個不成熟的概念。但隨著亞馬遜的Echo和Google Home上市,「智慧助理」和「聯網家電」等科技產品逐步拓展市場,掃地機器人也變得越來越聰明,可以和智慧助理串連,透過語音來指揮吸塵器。就在「萬物相連」的願景越來越清晰,潛在商機即將大爆發的時刻,iRobot執行長Colin Angle在7月間接受路透社專訪時的一段話,卻掀起了「出賣」資料疑雲,成為爭議焦點。
Angle在路透的訪問中表示,iRobot在未來2年可望與亞馬遜、蘋果、Google(現稱Alphabet)3家科技業巨頭達成協議,將吸塵器所蒐集到的用戶資訊,分享或「出售」給第三方。報導刊出後,立刻引發外界觸犯用戶「隱私權」的質疑,iRobot也隨即發聲明駁斥,聲稱並沒有出售用戶資料的計畫,路透社隨即做出更正,將報導的原本的「出售」字眼,改為「無償分享」。
然而半個月後,iRobot營運長Christian Cerda在接受英國財經時報訪問時,卻又改口稱「不排除」出售使用者資訊,公司將在未來3年內尋找「更有創意的方式」來運用這些資料。前後矛盾的立場,凸顯出了「資料販售」已經從業外補貼,躍升成為科技業未來重要的收入來源。但廠商欲語還休的曖昧,其實還隱藏了更關鍵的問題,那就是:出售用戶的資料到底合不合法?而身為消費者,又該如何捍衛自己的隱私?
新款高階的iRobot掃地機器人,能夠將感測到的牆壁、家具等資料,彙整成房子的平面圖。這些資訊若僅用來增加吸塵器工作效率,並不存在爭議;但若透過網路上傳雲端,分享給Goolge和Amazon等合作廠商,轉作其他各種用途,就可能觸動隱私和法律上的未爆彈。
例如吸塵器若是感測到用戶家中沒有沙發,下次用戶上網,可能就會在臉書網頁中跳出沙發的廣告。若是屋主家中有小孩,吸塵器感測到滿地的玩具,不久之後,屋主的電子信箱裡可能就會被各式各樣的兒童用品廣告給淹沒。
更麻煩的是,如果一名用戶和iRobot簽下了資料使用協議,隨後把房子賣了,下一名屋主的隱私權要如何受到保護?而要是房子不幸失火,吸塵器所蒐集到的資訊,是否可供警方做起火原因調查,或是做為保險理賠依據?
歐洲議會目前正在研擬物聯網資訊分享的相關規範,而明年5月將在歐盟上路的「一般資料保護規定」(GDPR)更將大幅限縮用戶資料的使用範圍。就在越來越多智慧家電進駐家庭內部的同時,私密與便利之間的權衡折衝,勢必將會對我們的生活帶來更多的衝擊。
參考資料:Financial Times, New York Times, Reuters
更新時間|2023.09.12 20:25 臺北時間

支持鏡週刊

小心意大意義
小額贊助鏡週刊!

每月 $79 元全站看到飽
暢享無廣告閱讀體驗

延伸閱讀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